成功案例
您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科大讯飞创始人入主中创环保醉翁之意不在酒?

发表时间 : 2024-12-18 18:34:59  来源 :   浏览 : 1

  10月7日,中创环保披露定增预案。如定增完成,中创环保的控制股权的人将变更为潇帆科技,实际控制人

  消息甫出,就引发了极大关注。有网友觉得,虽然现在环保市场整体不景气,但还是有一些外来的企业愿意投资,说明这个行业还有希望。忍过这几年寒冬,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也有一些网友对此表示不解,这些年整体经济发展形势都不太好,环保市场也处于低迷阶段,未来也不一定可以好到哪里去。现在进入环保行业,不是相当于“想不开”吗?

  毕竟,前一阵子“环保圈”曾对150家A股上市环境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截至2024年6月底,150家企业累计应收账款已高达2036亿元,平均每家13.6亿。相比2023年,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都再创新高。

  这个时候,胡郁和邢台潇帆却从AI高科技领域“跨界”进入环保,难道是真的看好环保产业?入主中创环保,他们的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

  资料显示,中创环保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工业高温烟气除尘,集高性能高温除尘滤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2010年2月26日,在深交所创业板A股上市,是国内第一家高温袋式过滤除尘上市企业,当时的名字叫“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三维丝的两位创业伙伴在收购厦门珀挺20%股权事件中萌生罅隙,并于2016年开始爆发控制权大战,先后五方参与,历经争斗,最终由中创尊汇集团董事长王光辉的加入结束战局。

  虽然内斗结束,但持续多年的股权之争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2016年,三维丝净利润亏损达1.13亿元,2018年更出现了上市后的最大亏损。虽然在此期间,公司也抓住市场形势,积极拓展业务链条,布局危废固废处置、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等业务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业绩曾有所回涨,但仍没有摆脱之前造成的发展困境,甚至一度被证交所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2020年1月6日,在企业上市十周年之际,为消除之前股东纷争引发的不良影响等,上市公司更名为“厦门中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之后,中创环保的业绩也没迎来太多好转,并于2021-2023三年间持续亏损,累计亏超6.7亿元。

  为寻求突破,在很多环保企业纷纷涉足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之时,中创环保也决定向此转型,并于2022年9月宣布增加锂电池正极材料及上游产业等作为第二主业。

  在此之前的2022年1月,中创环保就已经增资苏州中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5%,拟在会昌县境内投资建设年产10000吨PVDF项目,计划2023年建成。2022年7月7日,公司在证券互动平台披露:年产10000吨PVDF项目已于当年2月取得备案证并且完成项目公司的登记,目前正在走环评、能评、安评等手续。之后的项目动态,作者尚没有查到相关的报道。

  今年5月,中创环保联手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厦门中科晏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并称已掌握两项授权专利。

  但是锂电池行业经过近些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已经迈入成熟周期,竞争日益激烈,布局新能源领域能否成就中创环保的转型重任尚未可知。

  综合以上,在既有业务上,中创环保持续亏损。第二主业,也是刚开始布局,还没见到太多业绩实效,核心能力与优势有待加强,未来尚不明确。

  另外从胡郁及其所属公司的相关报道中,也没看到他们有投资环保或新能源的计划。

  既然收购方没有投资环保或者新能源的计划,那他们到底为何需要入主中创环保?

  据相关报道,在布局锂电领域的同时,2022年,中创环保也将AI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方向作为公司战略转型方向之一,并积极组建专业团队。目前,公司旗下已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中创智算科技有限公司、辽宁中创智算有限公司,以及控股子公司上海中创极算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智算(河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2月,中创环保控股子公司委托第三方,采购9000多万元的电子计算机服务器,以加强自身在人工智能业务方面的核心能力。4月,中创环保曾在互动易平台上提到,公司确定将AI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方向作为公司战略转型方向,逐步将公司打造成以AI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公司。

  据其在今年5月份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在未来三年内,公司将逐步剥离环保资产,布局算力资产,形成双主业格局。当算力业务营收达到一定规模时,将彻底剥离环保业务,完成彻底转型,并考虑进行更名。

  而本次交易后的实控人胡郁,是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博士,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1999年至2014年,先后在安徽中科大讯飞公司(科大讯飞前身)担任基础研发部总经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及高级副总裁。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在科大讯飞任轮值总裁/执行总裁。

  之后,胡煜从科大讯飞离职,转任安徽聆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将所持全部科大讯飞股票的提案权、投票权及提名权,委托给讯飞科技董事长刘庆峰行使。聆思科技2020年成立,由科大讯飞股东控股的言思科技公司控股,专注于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及解决方案,助力科大讯飞打造AI算法与芯片设计生态集群。2024年,聆思科技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聆思科技虽说属于讯飞系公司,但对于胡郁来说,无异于个人的“二次创业”。据了解,聆思科技致力于将全球领先的智能算法与业内领先芯片设计深度耦合,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家居家电、教育办公、消费电子等领域。

  2021-2023年间,公司分别入选毕马威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50强、GTIC 2022全球AI芯片峰会中国AI芯片企业50强、2023年度中国AI芯片先锋企业30强等名单。按照相关业界的信息,聆思科技2022、2023年均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预计2026年营收超过15亿,在2022年一级市场融资时估值30亿,2024年一级市场估值预计100亿。

  本次交易中,中创环保的控制股权的人邢台潇帆,成立于2024年9月24日,由胡郁实控,营业范围涵盖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智能控制管理系统集成、AI应用软件开发等。目前不存在实际经营业务,更像是为了本次交易新设的持股公司。

  综合来看,在业务方向上,中创环保的AI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方向也与聆思科技以及潇帆科技的方向基本吻合。

  有金融有关人员猜测,此次交易,中创环保的环保及新能源业务,或许并不是胡郁举牌的关注点。他们控股的背后,或许是为了中创环保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在如今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上市趋严的背景下,借壳上市不失为一个更快速便捷的方法。虽然当前聆思科技并没有计划上市的相关报道,和明确的上市计划时间表,但作为一个高科技领先企业,并已经进行了两轮融资,“未宣先做”应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事实上,在几年前的控股权争夺战中,中创环保就被作为上市融资平台,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壳资源。这次,面对更具想象力的公司未来和发展趋势,控股方或许不会再眷恋中创环保的环保业务。

  虽然不是ST公司,但中创环保的控股价格,对于正高速成长期的聆思科技来说,也算可以。

  而且,凭借之前的行业积累和新布局的业务,中创环保在交易市场应该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就是不知道,新主人控股之后,中创环保的既有业务到底会在什么时间,被如何处置。是将环保业务单独剥离出去,还是将环保业务和新能源业务一起打包寻找买家?中创环保,到底会卖个什么样的价格?而胡郁和其旗下的芯片领域企业,又将进行什么样的整合?

  冀ICP备2021014762号-2